“我們其實都在找一種能與身體和解的方式。”

起點:來自鏡子的警告

那是去年冬天,一場例行體檢後,我盯著報告單上那幾個數字——
血糖偏高、三酸甘油脂上升、體脂率 29%。

我盯著鏡中的自己:不算胖,但那種「持續性疲勞」讓我覺得自己像一台過熱的電腦。於是我開始上網找「低糖飲食」的資訊,直到某個夜裡,我看到「生酮飲食(Ketogenic Diet)」的影片。
那是一位外國健身教練說的話讓我印象深刻:

“Don’t eat less. Eat smarter.”(不要吃得更少,要吃得更聰明。)

那句話戳中了我。
不是節食,而是重新定義「吃」。

於是我決定,開始一場為期 30 天的生酮挑戰

什麼是生酮?我用最簡單的方式理解

在正式開始之前,我花了幾天做功課。網上資料紛亂,有人說它是神奇減脂法,有人說它會讓你昏昏欲睡。
我最後用一句話總結生酮的邏輯:

讓身體從燃燒糖分,轉向燃燒脂肪。

具體來說,生酮飲食是:

高脂肪(70-75%)

中等蛋白質(20-25%)

極低碳水(5-10%)

當碳水攝取極低時,肝臟會將脂肪分解成「酮體(Ketone bodies)」作為能量來源。
這就像是換了一種燃料系統。

我當時覺得這聽起來像魔法。
但實際上,魔法背後是極度嚴格的紀律。

第一週:糖戒斷的煉獄

挑戰的第一週,我幾乎每天都想放棄。

平常的早餐我愛喝拿鐵配牛角麵包;現在只剩黑咖啡和水煮蛋。
午餐從丼飯變成一盤生菜、牛油果與煎雞胸。
晚上不再有甜點、不再有米飯。

第三天開始,我感受到所謂的「Keto Flu(生酮流感)」——
頭暈、疲倦、注意力不集中。
那是身體在經歷「能量轉換」的過渡期。

我記得有天晚上在健身房,舉到一半突然沒力,坐在地上喘氣。
那一刻我幾乎想衝去便利店買一瓶汽水。
但我忍住了,回家煎了一塊牛排,配上橄欖油與海鹽。

神奇的是,第二天起床時我覺得頭腦特別清醒。
就像霧散開一樣。

第二週:身體開始對話

到第二週,我開始明顯感受到變化。

飢餓感下降
不再每三小時就餓一次。脂肪讓我更有飽足感。

精神更穩定
那種血糖波動引起的「情緒過山車」消失了。
我開始能長時間專注寫作,甚至覺得效率比以前高。

口味改變
原本覺得平淡的食物,現在能吃出層次。
例如烤花椰菜加奶油,我以前覺得像草,現在竟然覺得香得離譜。

每天早上量體重、測酮值成了我新的小儀式。
體重慢慢下降,腰圍縮了兩公分。
更重要的是,那種「掌控身體」的感覺回來了。

第三週:重新定義「吃」這件事

生酮的第三週,我開始不再糾結「吃什麼」,而是思考「為什麼吃」。

我發現過去的我,很多時候不是因為餓而吃,而是因為情緒:
焦慮時想吃甜食、孤單時想喝奶茶、加班時想來包洋芋片。

當我把糖從飲食裡移除後,情緒的波動反而變得明顯。
那段時間,我開始學會「面對」自己的情緒,而不是「吃掉」它。

我寫下一句話在筆記本裡:

“真正的飢餓不是胃的聲音,而是心的聲音。”

那天我在廚房煮培根時,突然覺得——
這場挑戰不是關於體重,而是關於自律與覺察

第四週:穩定、清醒與新的日常

進入第四週,身體完全進入「酮態」。
我每天能穩定維持 0.8~1.5 mmol/L 的酮值。

那時我最大的感受是「穩定」。
不只是體重,而是整個人的能量狀態。

早晨醒來不再昏沉,專注力提升,午後不再昏睡。
皮膚狀況也改善,臉不再浮腫。
朋友見面時第一句話是:「你最近氣色很好!」

我也慢慢摸索出自己的菜單:

早餐:黑咖啡 + 水煮蛋 + 奶油酪梨

午餐:煎鮭魚 + 西蘭花 + 橄欖油

晚餐:牛排 + 菠菜 + 核桃

零食:堅果、無糖可可、MCT 油

聽起來枯燥?其實不然。
當你開始了解食材、學會用香料、橄欖油、檸檬汁搭配時,
「吃」反而變成了一種創作。

副作用與調整:真實不修飾

我不會把生酮講成完美無缺的奇蹟。
事實上,它有一些不太舒服的地方:

社交困難:朋友聚餐常常無法點餐(尤其是有甜點時)。

初期脫水與電解質流失:需補充鈉、鉀、鎂。

長期過度生酮的風險:若缺乏蔬菜與纖維,可能導致便祕或微量營養不足。

因此我採取了「循環生酮(Cyclic Keto)」:
每週安排 1~2 天稍微提高碳水(例如地瓜、燕麥),
讓身體重置代謝,維持彈性。

生酮教會我一件事:健康不是一條直線,而是一種動態平衡。

結尾:我學到的三件事

1️⃣ 與身體和解

以前我總覺得身體是「要被控制」的東西。
現在我覺得,它只是想被理解。
當我開始聽它的訊號、給它適合的燃料,它就會回報以穩定與能量。

2️⃣ 自律不是壓抑,而是自由

剛開始我覺得生酮很「苦」,但後來發現真正的自由是能選擇。
我可以選擇不被糖支配,也可以選擇慢下來吃一餐好飯。

3️⃣ 健康是一種「長期關係」

別把飲食當短跑,它是你與自己相處的一生。
關係好的時候,你會發光;
關係壞的時候,也要有勇氣修復。

後記:30 天之後的我

挑戰結束後,我沒有馬上回到原本的飲食。
我保留了生酮的習慣:低糖、少加工、重蔬菜、愛油脂。

我開始更在意食材的來源,開始喜歡做飯,也更懂得什麼叫「節奏」。
我偶爾也會吃甜點,喝拿鐵,但不再有罪惡感。

因為我知道,我能重新掌握自己的身體節奏。

如果你問我:「生酮真的有效嗎?」

我會說:它不只是改變身體,更是一場與自我的修行。

實用建議(給想開始生酮的新手)

別急著極端:先減糖,再逐步進入生酮。

補足電解質:喝鹽水、吃酪梨、用天然海鹽。

不要只吃肉:蔬菜、堅果、好油一樣重要。

監測酮值:用尿酮試紙或血酮儀了解身體狀態。

找伴一起做:有同伴會讓過程輕鬆許多。